托爾斯泰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的開篇語非常震撼: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。”
1、媽媽被寵愛,家庭更幸福
生活在丈夫的愛中的女人,她的心是柔軟的、溫柔的、安定的,會寬容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,會創造出一個愉悅溫馨的家庭氛圍。
相反,一個長期忍受著丈夫的冷漠、埋怨、暴躁的女人,會把這些負面情緒都轉嫁給家庭里的其他人,一個家將從此不得安寧,怨氣重重。
國外有句家喻戶曉的諺語,“Happy wife happy life”。
翻譯成中文就是“老婆開心,生活舒心”。這句話應該成為每一位中國丈夫的座右銘。
2、爸爸被尊重,則更愛媽媽
在英國,流傳著一個“女王敲門”的故事。
一次,維多利亞女王與丈夫吵了架,丈夫獨自回到臥室,閉門不出。女王回臥室時,只好敲門。
丈夫在里邊問:“誰?”
維多利亞傲然回答:“女王。”
沒想到里邊既不開門,又無聲息。她只好再次敲門。
里邊又問:“誰?”
“維多利亞。”女王回答。
里邊還是沒有動靜。女王只得再次敲門。
里邊再問:“誰?”
女王學乖了,柔聲回答:“你的妻子。”
這一次,門開了。
女人需要寵愛,男人則需要尊重。
愛默生·艾格里奇博士是著名的婚姻問題專家,在30多年的婚姻咨詢工作中,愛默生發現了經營家庭和婚姻的真諦——愛與尊重。
如果一個丈夫不愛妻子,妻子則不會尊重他,反過來,如果一個妻子不尊重丈夫,丈夫則不會愛妻子,于是婚姻就會陷入一個“瘋狂怪圈”。
一個被寵愛的女人,會容光煥發,溫潤如玉。一個被尊重的男人,則會精神飽滿,神采奕奕。
男人越寵愛女人,女人則會更尊重男人。女人越尊重男人,男人則會更愛女人。
愛情如此,經營家庭也是如此。妻子尊重丈夫,丈夫更愛妻子,家庭則更溫暖。
3、孩子被接納,家才真的為家
不能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孩子,這是很多父母的通病。可是在孩子眼中,幸福家庭的標準恰恰是能否接納他。
有一個心理機構做了份專題調查,讓幼兒園到大學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一起暢所欲言,說出他們對幸福家庭的定義。
前三項分別是:父母恩愛、父母充分尊重自己的意愿、父母真正關心和欣賞自己。
其實我們每個人對家的定義都是如此,我們常常把家比作母親的臂彎,因為家可以給人無條件的愛和接納,就像母親的懷抱那么溫暖。
家是唯一不需要理由就可以回去的地方;是讓你覺得不管變成什么樣,那都是能接納我的地方;
是就算你已經為人父母,在人生走到低谷時,還想回去父母身邊重新獲取力量的地方。
一個好的家庭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得慰藉,如果一個家可以讓媽媽獲得寵愛,讓爸爸獲得尊重,卻不能讓孩子獲得接納,那家就不是完美幸福的家。